5.2. 杭州市区环境保护目标
5.2.1. 市区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在市区建设无煤区。加强工业点源大气污染治理和长效管理。加大酸雨防治和地面扬尘控制。完善城市交通道路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防治汽车尾气污染。
重点控制各类尘源(工业粉尘、烟尘、扬尘),继续大力削减SO2排放量,逐步控制NOX排放,努力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
至2005年,西湖风景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Ⅰ级标准,市区、滨江和下沙达Ⅱ级标准,API指数小于100。
5.2.2. 市区水环境保护目标
5.2.2.1. 京杭运河(杭州段)和城市内河
运河及其支流对市区影响范围很大,“十五”期间作为整治重点,以期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观。以运河截污工程、疏浚工程和配水工程为主,开展全面整治,加快治理进程。至2005年,运河市区段消除黑臭,消灭劣于Ⅴ类水质,初步恢复水生生态,三堡船闸至坝子桥河段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坝子桥至义桥水质达到Ⅴ类标准。运河两岸建成景观各异的30米绿化带,基本形成至南向北的城市绿色走廊。运河各支流水质达到Ⅴ~Ⅳ类标类准,贴沙河达到Ⅱ类水质,中东河、古新河达到Ⅳ类水质,西溪河和余杭塘河达到Ⅴ类水质。2015年,所有河段水质达到Ⅲ~Ⅳ类水质标准。
5.2.2.2. 上塘河
开展截污、疏浚、配水、绿化等综合整治工程,加大上塘河水污染治理力度,至2005年上塘河水质达到Ⅴ类标准,2015年达到Ⅳ类水质。
5.2.2.3. 下沙和滨江区平原河网
开展综合整治工程,完善各河道截污、疏浚、绿化、配水等措施,营造良性的水生生态系统。至2005年各河道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5.2.2.4. 西湖
实施西湖流域综合整治,以西湖引水、底泥疏浚、流域整治和面源污染控制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治理富营养化,降低湖水总氮、总磷浓度。至2005年西湖水质达到Ⅳ类水质,年均湖水透明度大于50
cm。入湖溪流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力争达到Ⅲ类标准。2015年进一步降低湖水氮、磷浓度,年均湖水透明度提高至70 cm,保持Ⅳ类水质,力争达到Ⅲ类水质。入湖溪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5.2.2.5. 钱塘江(杭州市区段)
钱塘江是杭州的生命线,是城市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基本来源。要加强上游河道的水质控制,包括大源溪、浦阳江等支流水质。切实做好沿江污染源治理,控制城市污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保证沿江取水口水质。建设南星、九溪(西区)等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实施严格的长效管理。至2005年和2015年,钱塘江长期稳定保持周浦至三堡船闸段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三堡船闸至老盐仓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建设并完善钱塘江堤防和防护林,保护鱼类洄游通道,保持钱塘江水域的生态平衡。
5.2.3. 市区声环境保护目标
巩固和扩大噪声控制区,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优化社会三产布局,加大对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和监督管理。至2005年,区域环境噪声Leq平均值不大于58dB(A),道路交通噪声Leq值不大于69dB(A)。至2015年,区域环境噪声Leq值不大于56dB(A),道路交通噪声Leq值不大于68dB(A)。
5.2.4. 市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因素得到改善。城市工业、居住、商业金融、科技文教以及风景旅游区等不同区块的功能与布局得到优化调整,初步形成协调的群体组合。西湖、钱塘江、运河、城市内河及平原水网各自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的培育和保护,并逐步形成城市景观的多样性特色。
居住区开发建设充分注意生态环境。
建设沿河沿路的绿色网络,形成一环(绕城公路500米宽的绿化带)一区(西湖风景区)两带(运河两岸30米绿化带和钱塘江两岸100米绿化带)多区块(城市组团间的农田保护区和城区公园的绿化)的绿地体系,并在城市中心区大力拓绿。为缓冲“北工南市”对市区的废气污染,在城北工业区与城市中心区之间营造500m宽的隔离防护林带(大体沿余杭塘河北岸—大关路北侧(现紫荆公园)—善贤坝—省农科院—二桥过江铁路沿线)。
2001年至2005年,每年新建绿地面积5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2%,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8 .4平方米。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
表5-1 杭州市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