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1.3. 指标体系


1.3.1. 环境质量指标
  1.3.1.1. 环境空气质量指标:SO2、PM10、NO2浓度为 “十五”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指标,TSP 、NOX、O3作为参考指标;
  1.3.1.2. 水环境质量指标:河流主要控制指标为化学耗氧量(CODCr)、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氧浓度; 参考指标为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砷、汞、镉、六价铬、铅、石油类; 湖泊控制指标除上述指标外,增加总氮、总磷和透明度;
  1.3.1.3. 声环境质量指标:等效声级Leq dB(A)。
1.3.2. 污染控制指标
  1.3.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废气排放量、SO2、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对特定生产企业,应包括其特征污染物排放量,相应污染物排放浓度为参考指标。
  1.3.2.2. 大气污染治理指标:SO2、烟尘、工业粉尘处理率、达标率、总量削减量。
  1.3.2.3. 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废水排放量、化学耗氧量(CODCr)、总氮、总磷排放浓度、排放量。对特定生产企业,应包括其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
  1.3.2.4. 水污染治理指标:废水重复利用率、处理率、排放达标率、化学耗氧量(CODCr)、总氮、总磷削减量。
  1.3.2.5. 噪声污染治理指标:等效声级Leq dB(A)降低幅度。
  1.3.2.6. 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固体废物排放量。
  1.3.2.7. 固体废物治理指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3.3. 城市生态化指标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人口高度集中的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复合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空间由城市化地区、郊区农业区和自然景观区组成。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当然不仅仅是一个绿化问题。广义地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指标都可看作城市生态子系统的指标,但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态化水平,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的协调,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能力,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降低到最低,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合理、高效,特别是“物质还原”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描述或评价生态城市特征的指标,目前尚无国家标准或规范性文本。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和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模型是十分困难的任务,在本规划中试就生态城市建设中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提出若干主要的参考指标。
如上所述,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应包括结构、功能、协调度三个基本方面。
  1.3.3.1. 结构
  1.3.3.1.1. 人口结构:人口密度; 人均期望寿命;
  1.3.3.1.2. 基础设施:人均道路面积; 人均住房面积;
  1.3.3.1.3. 城市绿化:人均公共绿地; 绿地覆盖率; 自然保留地面积;
  1.3.3.1.4. 环境质量: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其余见“1.3.2. 环境质量指标”;
1.3.3.2. 功能
  1.3.3.2.1. 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值,包括一、二、三产业); 万元产值能耗; 万元产值耗水量(不含生活用水); 人均GDP;
  1.3.3.2.2. 资源配置:人均生活用电; 人均生活用水;
  1.3.3.2.3. 物质还原:工业废气处理率; 工业废水处理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 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1.3.3.3. 协调度
  1.3.3.3.1. 可持续性:城乡收入比(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的比值); 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
  1.3.3.3.2. 城市文明:卫生达标率; (其它略)
  1.3.3.3.3. 社会保障:(略)
  城市文明与社会保障对城市生态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具体指标宜由专门职能部门制定。
1.3.4. 流域生态指标
  流域生态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自然子系统处于更重要的主导地位。在此仅列入最重要的,较易量化的指标:
 植被覆盖率
水土流失面积
土地荒漠化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
土地产出率
土地利用率
人均GDP
水资源量(单位面积水资源量)
水环境质量指标
水体生物多样性
径流泥沙量
废水(污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工业废水处理率、达标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标率
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