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4.2. 土地与资源保护现状与趋势


4.2.1. 土地资源
  杭州地区土地面积为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683平方公里。
根据1998年资料,杭州地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为189999公顷,本年内减少2216公顷,其中国家基建占地1664公顷,年末人均耕地0.031公顷。杭州市区年末实有耕地15939公顷,年末人均耕地0.009公顷。
  耕地面积的减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从199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杭州市的耕地面积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如不加强管理,很难改变这种局面,势必影响杭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2. 水资源
  杭州市水系分属两个流域,即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骨干的钱塘江流域和以东苕溪、京杭运河为主的太湖流域。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人口总数66%,平原占26%,江、河、湖占8%。境内雨水充沛,水系发达,过境水多,径流量大。
全市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31.90亿m3,地下水补给量29.59亿m3,扣除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27.67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3.82亿m3。其中钱塘江流域116.92亿m3,占总量的87.4%;东苕溪流域10.83亿m3,占总量的8.1%;运河流域6.07亿m3,占总量的4.5%。全市现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0座。1998年末1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135.85亿m3。其中新安江(千岛湖)、富春江、青山三座大型水库蓄水量占了99.3%。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45.9mm,径流量为256.56亿m3。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山地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降水在时间上分布也很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都较大。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为0.18~0.22,年内最大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0%~30%,有的可占30%以上。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94.8mm,径流量为131.90亿m3。径流的分布趋势与降水基本一致,从山区向平原递减。径流在时间上分布也是很不均匀。首先是年际变化较大,全市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31~0.36。其次,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天然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比值为3.06~5.06,这比降水量比值要大得多。全市按人平均,水资源量为2188m3/人,比全国人均2700m3要低。
杭州市地下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和红色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其中基岩裂隙水面积占全市的66.21%,资源量占51.16%;孔隙潜水面积占10.62%,资源量占23.67%;碳酸盐类裂隙-溶洞水面积占13.97%,资源量占25.10%;其他为红色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包括天然资源量、灌溉回归补给量和人工回灌补给量等。全市地下水资源量总计为29.388亿m3,其中山丘区为27.245亿m3,平原区为2.143亿m3。全市地下水可开采利用量为5.403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8.33%。
  钱塘江支流及东苕溪水系均属山区性河流,水能资源很丰富,理论蕴藏量达60.715万千瓦,其中钱塘江流域58.001万千瓦,东苕溪流域为2.714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6.39万千瓦,占蕴藏量的59.94%。这些水力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临安、建德、淳安、桐庐、富阳等5个山区市(县)。五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和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分别占全市总量的98.2%和99.2%,可生产电能10.123亿度每年。至1999年底,全市小水电装机已达20.54万千瓦,99年发电量为5.94亿度。
  1998年全市总供水量37.55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36.65亿m3,占总供水量的97.6%,地下水源供水量为0.86亿m3,污水处理回用量为0.037亿m3。
  1998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7.55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5%;农村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4%;林牧渔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农村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4%;城镇工业用水量7.83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1%;城镇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6%。杭州市区总用水量为8.79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杭州市区工业用水量比例最高,占35%,农业用水占18%,生活和公共用水各占12%和10%。无论全市范围或市区,火力发电占用的水量都相当可观,全市占8.01%,市区达20%之多。
   在一般年份,全市需水与供水基本平衡。但遇枯水年份,部分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
  1998年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650m3,人均综合用水量614 m3,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为23.2%。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136 m3/年,其中市区为168 m3/年。
  如上所述,杭州市总体上水资源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调蓄能力差,水资源总量的相当部分难以利用。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位人口综合给水指标和单位面积综合给水指标都将显著提高,前者由0.83~0.90 m3/人·日提高到1.10 m3/人·日以上,后者由1.04~1.10万 m3/km2·日提高到1.20万 m3/km2·日以上,全市用水量还将有较大的增加。预计杭州市区今后15年的给水规模将有6.2%的年增长率。杭州市区和萧山市用水量最大,水资源量相对贫乏,主要依靠过境水量。
  从长远发展看,水资源的短缺必将出现,要居安思危,做好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作。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水资源,造成“污染性缺水”。目前,在大运河(杭州段)及其相关河网、杭州城区内河及萧绍平原河网的局部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这部分水资源基本已无法利用。
4.2.3. 矿产资源
  杭州市矿产资源较贫乏,无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仅在西部建德市、淳安县有少量小型的多金属矿(铜、铅、锌),已开采多年。全市分布广泛的是石材等建材矿,这些矿产多为露天矿,规模大小不等,以小型为主,经营方式各不相同,且不少采石场经营方式很不规范。1998年全市较大规模采掘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有28家,其中亏损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43713万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0024%。
  如不加强管理,矿山、采石场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破坏。采石场等露天矿直接破坏植被和自然景观、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等灾害。矿山开采产生的矿渣等引起的环境问题往往也十分严重,重金属矿渣中所含的有害成分还会污染地表水或地下水。不规范的野蛮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的严重损失,且无法弥补。
  对各类采掘企业亟待整顿,并关闭规模小、效益低、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和采掘场。
4.2.4. 森林资源
  全市林业用地1697.28万亩,有林地1444.04万亩,森林覆盖率61.9%,森林蓄积量2267.27万m3。
  杭州市森林资源的植被类型属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但资源人均拥有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人均森林面积2.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7%。人均森林蓄积量仅3.76m3。
  1998年全市林业总产值 36.3亿元,林业收入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森林旅游和林产品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现有商品林基地390万亩,林产品专业市场17个,年交易额2.5亿元。
根据杭州市森林资源现状,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在较长时期内全面禁伐,林业产值应转向果木等经济林。
4.2.5. 旅游资源
  杭州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杭州西湖是国内外著名风景游览湖泊,拥有相关连的一系列自然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杭州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除吴越、南宋等历史遗迹外,还有历经隋、唐以来千余年的大运河以及南宋官窑等历史文化遗迹。著名的丝绸、茶叶等具有品牌效应的产业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杭州市区以外,余杭的良渚古文化遗址具有极高的文化与旅游价值。沿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一线也分布着多种多样的风景旅游点。临安作为国家生态示范区,除已有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外,还有更大的开发潜力。
  旅游业已成为本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杭州市1998年全年仅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即达507243人,旅游创汇21002万美元;国内旅游者达212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6亿元。
但本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也存在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
  (1) 与北京、西安等相比,人文资源相对贫乏。吴越、唐宋,保存较完好的遗迹甚少。较晚近时期、尤其近代,杭州文人名士辈出,留迹颇多,但发掘保护不够,甚至屡遭毁损。
  (2) 部分景区旅游负荷过重。特别是西湖,旺季时人满为患。
  (3) 环境污染使一些旅游资源的价值受极大损害,最典型的就是大运河,水质黑臭,难以开发有价值的旅游项目。如果杭州市的空气环境空气质量能稳定达到一~二级,水环境质量能稳定达到Ⅰ~Ⅲ类,就可使杭州休假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品牌竞争力。
  (4) 旅游基础设施需提高规模与档次,同时控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因基础设施不足,会议、会展旅游未抓住机遇开发,度假旅游进展不理想。
  (5) “建设性破坏”。城市建设中与景观不协调的建筑物、建筑群对风景游览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弥补。设计不当的仿古建筑、“假古迹”损害风景资源的吸引力,降低人文资源的价值。
  (6) 旅游项目开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内容单调、庸俗,文化内涵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7) 对生态旅游开发应慎重从事。严格防止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8) 加强管理,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之风。
总之,旅游开发要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