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年4月8日星期二
 
关键字



7.1. 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7.1.1. 杭州市区污染气象特征
  杭州市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丰富,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6.4℃,平均年降雨量1545.9mm。
  因属季风气候区,主导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杭州市区的局地风场较为复杂,市区南部与北部有较大差异(见图7-1、7-2)。根据市气象台观测资料,市区全年地面主导风向为北北西,频率12.08%,其次为南南西,频率10.75%,静风频率3.74%。秋~冬季主导风向为北北西,夏季主导风向为南南西(馒头山市气象台,五年平均值)。但位于市区北部的笕桥站观测资料有较大变化,年主导风向为东(10.75%),北东风向的频率也高达10.39%,北风频率居第三位(7.43%),即从北至东的整个方位象限全年频率都较高。冬季最大风向频率是北东(10.81%),其次是北风(10.48%),夏季为南风(11.13%)。但SE、E、NE风向频率军在8%以上。全年静风频率则达到26.45%(笕桥,五年平均值)。实际对杭州市区影响更大的是笕桥站资料反映的风场特征。
  概括地说,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市区大部分区域,全年主导风向为北北西(主要反映冬、秋季),其次为南南西(主要反映夏季风向)。但包括主要工业区的城市北部区域,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东,冬季更偏北,夏季则以南动方位为主。当考虑北部工业区的影响时,应参照北部笕桥站的资料。
  大气稳定度冬季不稳定(A~C)合计6.3%,中性(D)64.8%,稳定(E~F)合计22.1%,夏季不稳定(A~C)天气合计达27.9%,中性(D)42.3%,稳定(E~F)合计27.3%。混合层平均高度冬季604.5m,夏季717.0m。
  杭州市没有采暖季节,冬、夏季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不大。由于城市布局是“北工南市”,秋、冬季的偏北风向使市区位于工业区的下风向,且混合层偏低,E~F级大气稳定度频率偏高,这是决定冬季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主要因素。
  杭州市北、东两个方向为开阔平原,总体上扩散条件较好,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全年静风频率较高是十分不利的气候条件。由于“北工南市”的城市格局,全年主导风向(偏北风)使城市中心区及西湖风景区处于工业废气主要影响范围内,尤其当大气稳定度处于稳定状态及逆温封闭条件时,污染物可能在西南山前积聚。建成区内部建筑密度过高,近年来又涌现众多高层建筑,使局部扩散条件恶化。城市中心绿地缺乏、水泥和黑色路面产生的热辐射以及空调、供热锅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近郊的工业废气污染物向城市中心区迁移,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显然,工业布局对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有重大影响。根据全年风向频率,在主城区北部北西—北—北东—东方位象限内,均不宜规划工业区。南南西—南方位也不应作工业布局安排。城市西部(SW—NW)居与上风向的概率最低,南东方向对城市中心的污染影响相对较小。


图7-1 杭州市区全年地面风频玫瑰图



图7-2 杭州市区冬、夏季地面风频玫瑰图
7.1.2. 杭州市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和实现途径:
  7.1.2.1. 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按功能区达标的要求,至2005年,市区(含滨江区和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达Ⅱ级标准,西湖风景区达Ⅰ级标准。难度最大的是西湖风景区达标。因此“十五”及其后十年,杭州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应以西湖风景区达标为核心,由近至远,分区控制,并由此带动市区总体空气质量的改善。
各种污染物中,重点控制PM10(TSP),坚持继续大幅度削减SO2总量,有效抑制NO2的上升趋势。
对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要进一步加强控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7.1.2.2. 杭州市区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的实现途径
多年以来我市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大气环境整治与管理办法,市区空气SO2浓度的稳定下降即为明证。但上述“十五”环境空气质量目标要求的变化幅度非常大,这就要求整治与管理的方式与力度必须有大的跨越。
  (1) 总量控制是最根本的控制手段,在经济与能源消耗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使污染物的削减量大于增长量,使排放总量从持续上升转为较大幅度的下降。
  (2) 以西湖风景区空气环境质量达标(一级标准)为核心,实行分区控制、分类指导。
  (3) 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从源头控制污染总量。需纳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考虑。杭州市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点是天然气引进工程,同时推广太阳能等其它清洁能源的利用。天然气引进是“十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项目。天然气利用除侧重工业用户外,在民用领域推广。“十五”在普及居民燃气的同时,重点推广公建用户。
  (4) 继续大幅度削减S02排放总量。同时进一步削减城区烟尘排放量。在控制工业污染的同时,通过燃气化(天然气)和集中供热(三联供)解决民用、商业和各类公共建筑的污染问题。“十五”期间在居民密集的商住区、文教区和风景区建设“无煤区”。
  (5) 作为天然气利用和集中供热的补充措施,继续推行以气(煤气)代煤、以油代煤。但燃油不宜再作为民用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
  (6) 在民用领域切实有效地推行节能措施。
  (7) PM10(TSP)是困扰当前本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除前述工业粉尘与烟尘的控制外,通过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措施,切实降低建筑、道路扬尘的发生量。
  (8) 加强机动车尾气管理和整治。
  (9) 从保护人民健康出发,有效控制各类有毒有害工艺废气污染。
  (10) 进一步加大力度调整工业布局,迁移或关停迫近风景区与城市中心区,或与之混杂分布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小区,同时下决心逐步改变“北工南市”的总体格局。
7.1.3. 杭州市区大气污染的分区控制
  7.1.3.1. 杭州市区大气污染控制区的划分
  根据以西湖风景区达标为核心,由近至远分区控制、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杭州市区划分为18个大气污染控制区,每一市辖行政区分为2~5个控制区。
为便于操作,以行政区域为划分基础,杭州市区现有六个区,有的区面积较大,且跨度也大,往往同时兼有建成区和近郊区,具体的城市功能、人口及生产力负荷、对西湖风景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与发展需求,有必要作进一步划分,按不同要求进行污染控制。具体划分见表7-1和附图。
  7.1.3.2. 大气污染控制区的污染负荷现状
  各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物负荷量是很不均衡的。表7-2~表7-4分别列出各控制区燃烧设备、能源消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茶浴炉及煤、油大灶,市区总计煤耗量345.1万吨/年,燃油耗量10.7万吨/年。SO2排放量50390吨/年,烟尘排放量15481吨/年,市区工业粉尘排放总量30727吨/年。
  7.1.3.3. 大气污染控制区的分类控制
    7.1.3.3.1. 一类控制区(禁煤区)
包括西湖A区(西山梅坞)、西湖B区(北山-文教)、上城A区(内城)和下城A区(老城),由于属风景名胜区或紧逼西湖风景区,且多数为人口最密集区域,故列为严控区。根据具体情况又采取不同控制对策。

    (1) 在该4个控制区2003年前实现完全禁煤,无论新、老燃烧设备(包括茶炉、灶)均需使用气(天然气、煤气、石油气)、油(低硫柴油)、电代替燃煤设备。

7.1.4. 其它能源工程
  7.1.4.1. 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减少能耗
据预测杭州市区2010年用电量将达147.59~180.96亿千瓦时,比1995年的40亿千瓦时增长3倍以上,2000~20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8~10%。2010年人均用电负荷达到1.55~1.95千瓦/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现状水平。
  杭州地区近期用电负荷主要依靠华东大电网输入, “十五”及其后若干年将通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能力。这对杭州大气环境保护是有利的。电网改造还可以降低电网自身的线损率。
要加强节电、节能的管理力度和政策、法规建设,加强节电、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缓和用电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7.1.4.2. 重点热电、工业项目的能源改造和污染治理
详见《6.1.4 工业废气重点治理项目》。
7.1.5. 大气颗粒物(PM10和TSP)污染防治
  多年来TSP已是杭州市区首要大气污染物,现杭州市区首要污染物为PM10。市监测中心站1999年12月开始对PM10进行监测,1999年12月~2000年4月的89天中,PM10日均值范围为0.027~0.447mg/m3,平均浓度0.149mg/m3。(PM10二级标准日均限值0.15 mg/m3,年均限值0.10 mg/m3),日均值超标率29.2%, PM10在TSP中所占比例相当高,在51%~95%之间,主要集中在71%~90%的范围。其中PM10比例71%~80%的频率44.9%, 81%~90%的频率为32.3%。这说明细粒级颗粒物对市区大气尘的贡献很高。PM10是大气尘中对人体最有害的部分。
  由于多年来烟尘污染已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对PM10的控制重点在整治工业粉尘和各类建筑与道路扬尘,也包括汽车尾气颗粒物这样的细粒子。目前杭州市区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已大大超过烟尘,为数不少的水泥厂从市区三个方向近距离包围着杭州市区。水泥粉尘中细粒级的比例较高,是PM10污染的重要因素(也包括建筑工地的水泥扬尘)。细粒级颗粒物的迁移距离远,可以有很大的影响范围,但扩散形迹常不可见,因而受到忽视。对水泥行业的粉尘治理应作为“十五”期间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重点。在市北还有杭钢、杭玻等粉尘大污染源。
  7.1.5.1. 工业粉尘的重点治理

  7.1.5.2. 建筑扬尘治理
   7.1.5.2.1. 推广新型建筑施工技术与建材,减少扬尘排放。
   7.1.5.2.2. 缩短地基施工周期。
   7.1.5.2.3. 通过立法监督及其它措施,强化施工单位的环保责任。限期清理建筑垃圾,保持工程运输通道清洁,建材堆场遮蔽挡风、洒水保湿等。尤其对竣工后或工程停顿期间不及时清理建筑废弃物的施工者要追究责任,给以重罚。
   7.1.5.2.4. 加高建筑工地防风屏障的高度。
   7.1.5.2.5. 限定拆房工期,限期及时清除拆房后的建筑垃圾。研究改进拆房方法与技术。
   7.1.5.2.6. 征地后闲置的地块,超过一定期限要收回安排其它项目,或复耕,或由项目承担者负责绿化。
   7.1.5.2.7. 提高道路施工的机械化水平,缩短施工周期。路基施工阶段要洒水保湿。
   7.1.5.2.8. 各类地下管线频繁的开掘施工是造成大量扬尘的突出原因,必须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除加强规划及各部门间的协调管理外,在技术上应研究、设计可预留各类管线的综合隧道、地沟,开发无须开挖的管线施工技术。
  7.1.5.3. 道路扬尘治理
   7.1.5.3.1. 提高路面质量标准,加强路面维护管理,并注意消灭车道两侧裸露的砂土地面。
   7.1.5.3.2. 增加街道洒水频次,进一步改进扫街方法。
   7.1.5.3.3. 对汽车的散装货物运输实行封闭式运载。特别加强建筑工地运输车辆的环保管理。
   7.1.5.3.4. 加强管理,制止行人、沿街商家废弃物污染。
   7.1.5.3.5. 加强道路绿化,注意乔、灌木的适当配比。
  7.1.5.4. 采取管理与技术措施,消灭汽车尾气黑烟
汽车尾气中 “可吸入颗粒物”的比例很高,对人体特别有害。详见《7.1.6.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
  7.1.5.5. 加快城市绿化进程,消灭建成区砂土裸露地面
  7.1.5.6. 动员群众,注意屋顶、屋面的清洁卫生
  7.1.5.7. 改进环卫工作,消灭随地堆放的垃圾
在宣传教育的同时强化处罚力度,改变乱扔垃圾、违反公德的习惯。
特别注意城市“死角”及城郊结合部无人管理的垃圾堆,彻底清除并实施长效管理。
适当减少城区垃圾中转站的数量,并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

7.1.6. 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
随着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其尾气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逐渐增大,尤其易引发光化学烟雾问题,已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环境问题。
  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削减CO 242.2吨/年,HC 3.6吨/年,NOx2.56 吨/年,Pb16.2吨/年,以及相应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
  7.1.6.1. 抓住机动车尾气污染源头,从2000年起本市禁止销售未达到国家尾气排放标准的汽车,禁止销售未安装电子燃油喷射和三元催化转化装置的汽油车。
  7.1.6.2. 加强年检监督管理,及时淘汰尾气超标车。
  7.1.6.3. 加快尾气污染治理,严把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安装和使用的质量关。
  7.1.6.4. 加快机动车燃料改造,推广LPG、LNG汽车,对双燃料汽车要把质量关。实施杭州市机动车汽油改液化气工程。投资5600万元,初期改装6000辆。
  7.1.6.5. 改善城市交通道路系统,形成二环二纵二横的城市快速道路,减少过境车辆污染,减少汽车怠速,降低市区车流密度。
  7.1.6.6.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交通战略。以多样化的快捷方便的公共交通为为主要发展方向,并以此适度控制汽车拥有量。2005年前规划并启动建设轻轨交通。发展有轨、无轨电车。以电车进一步替换部分公共汽车线路。
  7.1.6.7. 严格控制摩托车数量,尽快禁止燃油助动车。
  7.1.6.8. 在城市道路系统中规划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交通不仅利于环保,而且符合大多数民众的消费水平。不要走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污染严重,回头再提倡自行车交通的路子。通过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减少与机动车的抢道问题。在市区的风景旅游区和历史古迹保护区内开辟步行街和自行车专用街,规划自行车的停放场所。同时通过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减少自行车。
  7.1.6.9. 为将西湖风景区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游览区,必须下决心建设环湖步行区,并严格限制风景区内的机动车流量,使风景区真正成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休憩胜地。步行区内禁止机动车通行。西湖风景区内核发通行证,严格限制机动车流量。由清洁能源专用车辆接运游客。从2001年开始环湖逐段设置、扩展步行区,逐步弱化湖滨路和西山路的交通干线功能,将过境车流外引,绕过环湖路段。过江车流引向钱江四桥、三桥或绕城公路。最终废止湖滨路和西山路的交通干线功能,虽有难度,但只要突破固有观念,从总体上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是可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的。
  7.1.6.10. 继续从严执行汽油禁铅法规。

 


您是第位访客!
建议使用IE4.0及以上浏览器,800*600分辨率下观看!
版权 杭州市环保局
站点管理员:webmaster@hzgreen.com